一本所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和已取得的成效
(1)主要措施:第一,严格打好历史文献学的基本功,从版本、目录、校勘、文字、音韵、训诂,到考证、校点、注释、阐释,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历史文献学培养体系。第二、拓宽视野,强调博大与专精相结合的治学精神,不求虚名,务实踏实,从每门课程的教学、作业、练习到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直到答辩,都在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进行全学科点全体指导教师的共同论证、审定的制度,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第三、强调一切研究从原始文献资源出发,在对原始文献资源进行文献学整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形成学位论文,要求每条材料都有出处,都要进行深入的解读,在论述之中注重逻辑性和创新性。第四、要求学生充分使用数字化文献,同时必须核对原著,讲究版本,一丝不苟。
(2)取得的成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培养硕士、博士以来,涌现了一大批学有专长、治学严谨、踏实务实、心无旁鹜的专业人才,如张三夕的《史通》研究、周国林的《战国迄唐田租制度研究》、冯浩菲的《毛诗》训诂研究、刘韶军的《太玄》研究、赵丽明的清代《说文》学研究、程涛平的《楚史研究》、傅道彬的《诗经》研究、王继如的《汉书》研究,在二十年后看来,仍是具有极高水准的博士学位论文。当时培养的硕士的论文及撰写的著作,今天的中华书局的编辑都认为有很高水平。近年的博士仍然保持了这种严谨的学风,如刘固盛的《宋元老学研究》、董恩林的《唐代老学研究》、伍成泉的《道教戒律研究》、陈业新的《汉代灾异研究》、刘筱红的《张舜徽清代学术史研究》、文廷海的《谷梁传研究》、许刚的《张舜徽汉学研究》、赵庆伟的《清代孟子学研究》等,都是得到专家好评的上乘之作。因此这些同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成为单位的
学术骨干。
二本学科点培养博士的规模和优秀博士毕业生简介
1982年冬,本学科点开始招收博士生,至今共招收26届,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0多人。他们之中已有不少人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骨干或业务领导,如周国林、刘韶军、张三夕已成为本学科点的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其他以外地工作者,如:
冯浩菲,山东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文史哲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主任,出版著作有《毛诗训诂研究》、《中国训诂学》、《中国古籍整理体式研究》、《历代诗经论说述评》等,前两书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第三种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为全国研究生通用教材。另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朱庆之,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文科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研究室主任,
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语言组组长,专著《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汉译佛典语文研究领域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正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Victor H. Mair教授合作,研究1亿字的“汉语史研究计算机语料库”。
王余光,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作有:《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献史》第一卷、《中国文字与典籍》、《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名著的阅读》,主编《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中国读书大辞典》等,《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被译为韩文在韩国出版,《中国读书大辞典》获中国图书奖。
傅道彬,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有《晚唐钟声》、《〈诗〉外诗论笺》、《歌者的乐园》、《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等,并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谢贵安,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史学史散论》、《明实录研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太玄大戴礼研究》等,编著《明实录类纂?湖北史料卷》等,另外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实录修撰与中国传统史学流变”。2006年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赵丽明,现任清代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华书局出版《中国女书合集》五大册,堪称巨著,是目前世界上所能见到的有关女书研究最全、包罗最宏富的资料汇编,研究领域涉及汉语史、文字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语言学、妇女学之多。
王继如,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敦煌问学丛稿》《训诂问学丛稿》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在训诂学和古籍数字化方面颇有研究。
施和金,在南京师范大学曾任历史系主任,现为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南师大校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代表作有:《隋唐地理志考辨》、《明史地理志补校考》、《论读史方舆纪要的军事价值》、《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等。专著有:《中国历史地理》、《历史教育学新编》、《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主持或参与的项目有:《方舆胜览研究》、《读史方舆纪要研究》、等。并应中华书局之约点校了《读史方舆纪要》12册,另外还整理了《方舆胜览》、杨守敬的《隋书地理志考证》、《晦明轩稿》等。崔永东,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曾获2001年度清华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中国政法大学十杰青年教师奖。专著有:《金文简帛中的刑法思想》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等6项。
程涛平,现任武汉市政府计委委员,为武汉市的经济、市政、旅游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东湖楚城的兴建、长江第一条过江隧道的建设、盘龙城的保护与开发等,在政务之余,又主编了楚史丛书20余册,现正在中华书局合作筹划楚国通史的项目。
近年毕业博士如董恩林、刘固盛已经成为本学科点带头人,梅莉成为本学科点学术骨干力量,范军在本校担任了出版社主编。另外如陈业新在复旦大学、赵庆伟在中南民族大学、赵振在河南师范大学、文廷海在西华师范大学、伍成泉在湖南师范大学、刘玲娣在湖北师范学院,都已成为年轻的学术骨干。
(学科专业代码:060104 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
1学科专业简介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加以揭示、整理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拥有最为古老的研究传统、理论和方法,但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却不过数十年历史。在历史学领域,这一学科属于基础学科,重点在为历史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文献资料。
2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格完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材。他们应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研究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胜任文化、文物、出版、古籍整理、图书管理、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3研究方向简介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简介 |
1 |
历史文献整理与研 |
通过对古籍整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初步掌握古籍整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具体的古籍整理保护工作、古代汉语的教学,对古代典籍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对传统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归纳分析和研究能力。 |
2 |
中国传统文化 |
通过文化学概论和中国文化史知识的学习,了解世界范围内各文化流派的主要观点,运用所学传统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继承。能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文化教学研究、文化管理及新闻出版等工作。 |
3 |
中国古代思想史 |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规律,主要侧重于先秦诸子思想和中国道家道教的思想文化研究和相关典籍的整理研究,掌握传统道家道教在现代的传承和发展情况。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宗教管理工作。 |
4 |
方志文献与文化资源 |
通过方志学理论和有关方志文献的学习,熟练地掌握方志文献的基本规律,从而发掘传统方志中的文化资源,使之为现实的经济文化服务。能够从事方志编纂和管理工作、文化资源规划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文化产业相关工作。 |
4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最长不超过4年。
5课程设置与学分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37学分,具体分别为学位公共课9学分,学位专业课14学分,指定选修课8学分,任意选修课4学分,
实践环节2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6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学实践和学术活动两项。教学实践包括担任教师本课教学助教、参加古籍整理的实践和教学活动、参与文化考察活动等;学术活动包括协助并参加单位或教师的科研协助工作、参加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参加各种各类的学术会议等。
7科学研究
要求树立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规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规范,学习和掌握先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史料具有较强的收集、分析和应用能力。尽可能多地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结合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提倡多写多练,力争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
8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要求符合学校有关规定、符合本专业及其研究方向的特点,在撰写“开题报告”并获专业指导组同意的前提下开始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必须包括以下要素:研究前史及其成果和不足、自己研究的目标、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创新点和重难点)、研究的步骤、论文结构、资料状况。在正文和注释的格式上符合有关规则。每年的4月初为研三年级提交学位论文初稿的时间。每年的4月下旬为研二年级提交“开题报告”的时间。
9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采用多种培养方式,主要有非定向、定向委培、自筹经费、在职攻读等方式。本专业培养方法以课堂讲授与导师指导下的自学相结合,独立学习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古籍研究与整理相结合。强调各专业方向的贯通、一定的实际考察和调研能力。
10其他
1.每位硕士研究生必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六周内,制定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之后,报院和研究生处备案。
2.该培养方案系按照华中师范大学文件“华师行研字[2007]7号”制定,有未尽事宜以此文件为准。
(学科专业代码:060104 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
1学科专业简介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加以揭示、整理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拥有最为古老的研究传统、理论和方法,但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却不过数十年历史。在历史学领域,这一学科属于基础学科,重点在为历史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文献资料。
2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坚实专业基础、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要求研究生视野开阔,熟悉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学术研究中力求有创新,学术成果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3研究方向简介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简介 |
1 |
历史文献学理论 |
主要是对中国文献学史上的人物、事件、著述及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于当今的文献整理工作,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探讨。 |
2 |
历史文献整理研究 |
主要是对历史上重要的典籍进行整理,并重视整理方法的探讨。 |
3 |
文化史文献 |
主要开展中国古代文化史文献(尤其是道家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发掘对文化传承有益的思想资料。 |
4学习年限
三年。
5课程设置与学分
实行学分制,学分要求在15-18之间。按17学时/学分安排教学。学位公共课5个学分,其中外语3学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2学分。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总学分为8-11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6实践环节
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参加次数8次以上,其中2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2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另外本人至少主讲2次学术报告,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要做社会调查,尽可能到所研究的区域开展实地考察。写出相关的调研报告,作为一门课程,给予2个学分。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表收齐后以院系为单位于学位论文答辩前上交到研究生处,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答辩,该门课程成绩由研究生处负责录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7科学研究
至少2篇专业学术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必须是第一作者,并且是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署名单位是华中师大。还应完成2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
8学位论文
(1)选题要有较强的学术性,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
(2)要有扎实的史料功夫和社会调研。
(3)体现严谨的学风与创新的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时间定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
9培养方式与方法
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经常开展学术沙龙活动,重点加强对论文的指导,倡导笃实的学风,鼓励开拓意识。博士生参加硕士生的一些学术活动,做一些辅导性的工作。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生课程至少2门。
10其他
每位博士生必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六周内,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上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根据个人培养计划每学期都要完成“在线选课”,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