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所

上一条 下一条

舜徽讲坛·学术论坛第九期学术纪要—“经史分合与近代‘国史’叙述”
浏览量:[]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1-09    类型: 新闻动态




舜徽讲坛·学术论坛第九期学术纪要

2022113日下午三点,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及“文献学与经学史”研究群主办的第九期“舜徽讲坛·学术论坛”,在腾讯会议线上顺利举行。讲座以“经史分合与近代‘国史’叙述”为主题,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张凯教授主讲。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陈冬冬副教授主持讲座,陈冬冬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锐副教授参与与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黄珏教授、黄政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闯副教授、古丽巍副教授、承红磊副教授、谢祺副教授、杨瑞老师、张照阳老师线上参与了讲座。

张凯教授谈到对“经史分合与近代‘国史’叙述”这一讲座主题缘起于他14年到香港访学时对于我们需要怎样的史学这一问题的反思。张老师以古今之变的视角剖析中国史学史的书写——主要以金毓黻、柳诒徵、蒙文通三位近代学人对于中国史学史书写范式的思考为例,向我们展现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巨大转型。讲座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时代主题与学术源流

如何在德性之学与政教体系、社会秩序之间建构能动关联,既是宋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又是近代古今中西之争背后的根源性问题。乾嘉学人意图超越宋明先天预成的形上学,却群趋考证学的知识考践,进一步割裂义理学与经史学的关联,难以应对变局,于是道咸新学应时而起,继承乾嘉专门之学,高扬经世之志。若要在今与古、圣贤与庶务、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建立有机联系,重构“国史叙述,应对世变,必须在现实社会中,调适、转化传统学术的价值立场,并以现代学术体系论证与表达其合理性。”

张老师举了一些近代学人如柳诒徵、傅斯年、梁启超、钱穆等人对于当时中国学术的看法,认为清末民初学人的国学观念普遍由于西方学术的冲击而转型,呈现出一种“超越儒学、以史代经”的有意倾向,势必走向斩断宗纲,质疑儒学正统的历史叙述与价值系统,而重构经史学术的重心就在于史学史的撰写。

二:学术立场与著述缘起

张老师在这里以金毓黻、柳诒徵、蒙文通三位近代学人为对象分析他们的学术背景和立场。

柳诒徵身为“信古派”,考信六艺,抱持“儒家正统史观”,认为中国文化的中心是五伦,时下应以五伦为主体来维系人心,维持国本,再谈吸收各国文化。而史学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源头与核心,为经世之学,以致用为依归,研究古史的首要目的在于尊崇国族,阐扬固有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使国家与民族在儒家精神层面统为一体。

金毓黻则“笃守余杭章氏学派家法,专制笺疏之学”,承袭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金毓黻认为“人世一切学问,无不属于史”,“吾人于一切书籍,皆当以史目之”,“世有达者,或有取焉”。他自言:“余之研史,实由清儒。清代惠戴诸贤,树考证校雠之风,以实事求是为归,实为学域辟一新机。用其法以治经治史,无不顺如流水。且以考证学治经,即等于治史。”

蒙文通师学于今文经学家廖平,由经入史,自称“余少习经,好西汉家言;壮年以还治史,守南宋之说”。他主张“经史分流”,认为“道不可空讲,必以史学为躯体,当今非此不能正邪说”。

由于三位学者立场的不同,他们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开始撰写中国史学史时,观念出现了分歧:金毓黻所编撰的《中国史学史》旨在阐发史籍中“所示之法式、义例及其原理,而为系统之纪述,以明其变迁之因果”,他认为这部著作本名《史学考》,名以《史学史》乃循西人之通例。蒙文通则认为“移治西史之法,以董理国史而发扬之,俾文化运动前途,益趋于实际”,强调撰写史学史的体例与内容均不落今人窠臼。他致信柳诒徵“窃以中国史学惟春秋、六朝、两宋为盛”,对于世人推崇的司马迁、刘知几等人,他认为“誉者或嫌稍过,此又妄意所欲勤求一代之业而观其先后消息之故,不乐为一二人作注脚也”。柳诒徵批评近代新史学“阁束旧藉,斥为无系统无价值,竞以俚语臆说改造历史,流风所被,亦一新式时文”,认为“乾嘉诸儒所独到者,实非经学而为考史之学”。


三:著述要义与主旨分合

张老师对比了三位学者所编纂的中国史学史,分析三位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编纂义例的不同看法,以不同时代经学与史学的关系来考察三位学者的学术路径。

对待春秋时期,金毓黻被称为“站在史学的立场”,以纯客观的判断看待传统史学,将传统史学视为史料;柳诒徵则“视经如史”,以为早期国史起到了经的作用。蒙文通则将古史分为三系,“言义理则人有出入,难可依据,由史而言。则事有定质”,认为史学更要“明古今之变易,稽发展之程序”,在今与古、历史与理想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对待魏晋时期,金毓黻认为《隋志》中记载的史籍众多是我国史学兴盛之明证。蒙文通认为魏晋史学虽脱离经学而独立,但承担了“备明兴衰之故,究洞往事,立言制义”之功效,确立后世修史之准则。他认为史学成为儒史相资系统的最佳纽带,既注重历史来源,又彰显义理,导化民众,启示将来。

对于南宋浙东史学,金毓黻反对构建宗派,避免门户之弊,认为章学诚“史学为浙东所独擅”的论断是“似是而非之论”。蒙文通则认为南宋史学是“义与制不相遗”的典范,“言内圣不废外王,坐言则可起行,斯其所以学独至而无弊”。

对于《周礼》,柳诒徵尤为看重,认为“非《周礼》而行于宋者当知其非,即今日稗贩外国法制以改造中国者亦当引以为鉴”。而蒙文通则以超越今古之争的历史眼光认为《周礼》为封建不平之制度,“惨刻不足取”。

四:学界回响与学人本意

抗战之后,学界开始认为史学史应当是一门学问,要以历史哲学为主要线索,把历代有关史学的著作和言论贯穿起来,说明其对于社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逐渐不再认同着重于叙述史书编纂经过和方法、介绍史书内容与价值的史学史写作。张老师在此举了一些近代史学家对早期史学史编纂的批评为例,并分析了三位学者各自不同的史学史写作目的,认为金毓黻的编纂方法是“以史代经”,蒙文通则是“以经御史”,柳诒徵“史术贯通经术,确立文明的实体与主体性”。


讲座的最后,张老师总结了近代学人对于史学史编纂的思考,认为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时代趋势,在那段历史时期中,学界流派纷出,极具丰富性。在对学术史的考察中纠结于中西新旧的扰攘纷争,无法将学术流变与文明走向有机关联。历史本相与义理取向二者合则两美,离则两伤,若要贯通近代学术流变的多元路径与旨趣,平衡中国文化的守成与开疆,或能“内而发挥国学之效用以养成东亚伟大文明之国民,外而欲使国学发扬为世界之学”。


在张老师精彩的报告后,主持人陈冬冬老师对这次讲座内容作了梳理和概括,肯定了张老师讲座对我们研究学术史的启发作用,讲座为我们如何处理学术追求价值和事实之间的平衡起到了典范作用。王锐老师对讲座最后“以国故化科学”说法进行了阐发和讨论,认为传统学术向现代的转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仍需我们学者进一步的努力。王闯老师对王锐老师的看法表示了认同。黄政老师赞扬张老师讲座中将史学技术探讨带回历史环境讨论学术史的研究方法,将近代失落的学术探索重新纳入我们的视野。古丽巍老师提出疑问,讲座涉及的三位史学家与傅斯年有何交流,张老师回应认为桑兵老师的论文有提及。线上参与的同学也深受启发,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结束。


                                             审核人:世木



网站简介 |  张舜徽网 |  版权申明 |  支持团队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